“以前做胃肠镜还要去区级大医院了,现在出门遛个弯就把检查做了,不仅方便还省钱。”近日,家住重庆市北碚区蔡家岗街道的贺强(化名),在蔡家医院接受完检查治疗后说道。这位多年被大便不成形所困扰、担忧去大医院检查麻烦的社区居民,终于在家门口找到了解决办法。
“小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区”,贺强(化名)在家门口就能看上“大专家”、享受优质医疗资源的背后,是近年来,北碚区所开展的卫生人才“区聘镇用”医疗改革,让区级医院专家带着技术“落户”乡镇,完善城乡医疗服务体系,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
群众“在家门口看病”
“小地方”也能看上“大专家”
让亿万人都能享受到“触手可及”的优质医疗服务,是一道世界性难题;让城乡居民都能“在家门口看病”,并“看上大专家”,更是中国医疗改革的大事。
“刘医生,我这腰痛已经三年了,跑了好多诊所、医院,钱花了不少就是老也好不了。”北碚区澄江镇中心卫生院的诊室里,患者罗志(化名)从怀里掏出了一沓厚厚的检查结果和病历,轻轻地放在诊桌上。
经过查体,西南大学医院中医科主治医生、“区聘镇用”下派医生刘映岐认为这是典型的“关节突源性腰痛”。在大医院,该病是常见病,通过精准的影像引导设备可以轻松定位并治疗,但在基层只有最基本的诊疗条件,限制了问题的解决途径。
“我们卫生院条件有限,我想尝试一个能在基层开展的新技术。”经过反复斟酌,刘映岐决定采用“脊神经背支阻滞术”。治疗过后,罗志(化名)缓解了疼痛,“能正常干活了,家里日子也好起来了。”
这个打破“基层医疗瓶颈”的典型案例,正是“区聘镇用”政策在基层落地的生动体现。作为西南大学医院派驻的医生,刘映岐的编制和待遇由区级保障,但他将技术永久性地“嫁接”到了乡镇。“区里提供编制保障,镇里提供施展空间,患者提供成长时间,这就是专家扎根的沃土。”
随着北碚区“区聘镇用”政策的全面推行,像刘映岐一样的区级医院医生将更丰富的临床经验、更先进的技术带到了基层,也为基层群众带去了“医”靠,让辖区患者能够就近享受三级医院专家的服务,门急诊人数明显攀升。
其中,2024年蔡家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年门诊人次由2023年的19万人次增加到24万人次,增长23.49%;歇马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区聘镇用专家的帮助下,全年手术人次增长率达到41%……数据背后,是一个又一个的患者因此受惠,获得更加优质的医疗资源。
从“输血”到“造血”
“传帮带”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
北碚区卫生健康委基卫科科长谭永春介绍,每年5月前,区卫生健康委都会将全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需求与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人员专业特点相结合,统一收集接收单位需求,统筹派出单位、按需定人。原则上派出人员都是具备执业医师资格且在二级以上医院工作3~5年的业务骨干。
下派专家在派驻期间除直接向群众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充实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能力,实现“授之以鱼”外,还要将“授之以鱼”转化为“授之以渔”、将“输血”转化为“造血”。通过集中授课、教学查房、病例讨论等形式,下派专家开展“传、帮、带”,培养基层医疗“干细胞”,使基层医疗单位能够自主“造血”,进而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
“打造‘带不走的医疗队’!”作为下派医生,刘映岐计划通过每周教学查房和每个月的讲座培训,建立“中医骨伤适宜技术培训基地”,通过“师带徒+远程指导”模式,培养能独立操作骨伤科技术的乡镇医生。同时,他还促进上下级医院的设备和科研联动,与西南大学医院开通远程会诊绿色通道,带领卫生院的团队联合申报基层适宜技术的推广课题,彻底破解“人走技失”的难题。
截至目前,下派专家共计开展学术讲座1064次、教学查房2917次,推广实施新项目、新技术231项。
“此外,‘区聘镇用’专家支援带动一批基层特色科室发展,累计帮助基层新建消化内科、骨科、儿童视力筛查门诊等科室8个,弥补了部分基层医疗服务空白。”北碚区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周钊介绍,全区“区聘镇用”专家补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治空白病种10余个,群众“在家门口看病”逐步成为现实。
医院“愿意放”、基层“愿意接”
医生“愿意干”、群众“愿意来”
如何让区级医院“愿意放”、基层“愿意接”、医生“愿意干”、群众“愿意来”?北碚区卫生健康委明确“区聘镇用”人员使用机制、考核机制、待遇保障机制等一系列鼓励、保障机制。
完善考核制度,要求派出单位落实主体责任,接收单位履行管理责任,对“区聘镇用”医务人员实行派出单位与接收单位双重管理;在医共体框架内,下派人员帮助基层医疗机构提升业务能力的同时,还能更高效地为区级医院导入转诊患者,实现双向转诊利益共享;充分保障“区聘镇用”人员派驻期间的工资、津贴补贴等福利待遇,鼓励“区聘镇用”人员连续长期在基层工作,连续在边远地区工作满三年的,在职称晋升、岗位聘任等方面,同等条件下享受优先政策。
周钊表示,未来北碚区将进一步强化“区聘镇用”供给侧改革,以基层医疗机构发展和周边群众就医需求为导向,加强下沉人员统筹调配,提高下沉人员和基层岗位需求专业匹配度,进一步强化对下沉人员的日常监管,确保下沉人员“下得去、待得住、用得上”,高质量、可持续地做好卫生人才“区聘镇用”工作。
好评 ![]() |
|
0% | 0 |
中评 ![]() |
|
0% | 0 |
差评 ![]() |
|
0% | 0 |
博济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海思科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江苏省医药有限公司 | 朗生医药控股有限公司是国泰国际控股有限公司 | 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 恒瑞医药 |